网络犯罪怎么判刑 网络犯罪怎么判刑


根据诈骗数额的大小来判刑。数额较大时,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存在其他严重情节时,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当涉及诈骗公私财物数额特别巨大或者存在其他特别严重情节时,可能会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根据《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网络犯罪的特点有哪些
1.网络犯罪的犯罪主体呈现多元化和年轻化趋势。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各种职业、年龄、身份的人都有可能参与网络犯罪。
2.网络犯罪采用智能化和专业化的犯罪方式。网络犯罪是一种高技术的智能犯罪,犯罪分子主要是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专业人员或对计算机和网络有特殊兴趣的人。
3.网络犯罪的对象广泛。随着社会的网络化,网络犯罪的对象范围从个人隐私到国家安全,从信用卡密码到军事机密,无所不包。
4.网络犯罪手段多样化。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为网络犯罪分子提供了多样化、高技术的作案手段。例如窃取秘密、资金调拨、金融投机、软件盗窃、偷漏税款、发布虚假信息、网络入侵等网络犯罪活动层出不穷,形式多样。
5.网络犯罪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和隐蔽性。网络的虚拟空间消除了国境线,打破了社会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双向、多向的交流和传播成为可能。
网络犯罪的表现形式
网络窃密是一种常见的网络犯罪行为,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网络窃取科技、军事和商业情报。
犯罪分子通过利用电子货币、账单、银行账目结算单和清单等手段来窃取公私财产。制作和传播网络病毒是网络犯罪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为制造的一种技术手段,旨在干扰和破坏网络安全的正常运行。
网络病毒的快速传播对网络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高技术侵害是一种旨在使整个计算机网络陷入瘫痪、造成最大破坏的攻击行为。这种犯罪行为旨在利用高技术手段对网络进行攻击,以达到破坏性的目的。
高技术污染是指利用信息网络传播有害数据、发布虚假信息、滥发商业广告以及侮辱诽谤他人的犯罪行为。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快速性,如果没有有效的控制,造成的损失将不可估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五条国家采取措施,监测、防御、处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的网络安全风险和威胁,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免受攻击、侵入、干扰和破坏,依法惩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网络空间安全和秩序。
第六条国家倡导诚实守信、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推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取措施提高全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水平,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促进网络安全的良好环境。